2023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

2024年9月25-27日 | 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

EN | 中文
   

首页 > 行业新闻 >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出炉!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出炉!

2022-01-06

随着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十四五规划陆续出台,我国医卫领域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已基本确定。具体到医疗器械该如何规划?重点发展哪些领域和技术?国家在总体目标和要求之下,又发布了针对医疗装备领域的首个国家层面产业发展规划。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也是医疗装备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8%;制造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了卫生健康各个环节,基本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

企业主体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41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形成了一批协作配套、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产品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突破了超导磁体、电子加速器、射频/谱仪等一批关键技术,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脏、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基地。

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创新产 品推广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为此,《规划》部署了5个专项行动,即产业基础攻关行动、重点医疗装备供给能力提升行动、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示范基地建设行动、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行动、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体系完善行动。

针对推进新型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应用,《规划》将医疗装备创新融合发展纳入重点任务中。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齐贵新表示,要以临床为牵引加强医疗装备基础前沿研究,突破一批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开发一批满足医学教学、临床研究、科学研究等需求的医疗装备,引领医学模式变革。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嵌入医疗装备,提升CT、MR等传统医疗装备的诊疗水平,推动医疗装备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发展。推进“5G+”医疗健康新模式发展,推动运用5G技术改造提升医疗卫生健康网络基础设施水平。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医疗装备研制生产、保障供给能力带来严峻考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坦言,疫情的突然暴发暴露了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应急保障准备不足、行业应急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全球性流行病防控应急能力、提高重大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十四五”期间将支持医疗装备生产企业合理布局产能,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加强应急医疗装备技术储备、产能储备,形成平急结合机制,一旦发生疫情、灾情,能够实现快速转产,提升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装备的快速响应、有效供给能力。

《规划》提出的五大目标:
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医疗装备亟需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基本补齐,初步建成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 的产业链供应链。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疗装备在预防、诊断、治疗、 康复、健康促进、公共卫生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体外膜 肺氧合机(ECMO)、腔镜手术机器人、7T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质子重离子一体治疗系统等一批高端产品实现应用。

企业活力显著增强。医疗装备龙头企业的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涌现一批细分领域全球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以及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独特工艺的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

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医学+工业、医院+工厂、医生+工程师等多维度医工协同创新模式初步建立,健康医学服务快速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精准医疗、中医特色医疗等新业态全面创新发展。

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医疗装备产品认可度、品牌美誉度及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幅提高,6-8家企业跻身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

到2035年,医疗装备的研发、制造、应用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进入医疗装备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保障人民 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发展7大器械领域:
诊断检验装备
发展新一代医学影像装备,推进智能化、远程化、小型 化、快速化、精准化、多模态融合、诊疗一体化发展。发展新型体外诊断装备、新型高通量智能精准用药检测装备,攻关先进细胞分析装备,提升多功能集成化检验分析装备、即时即地检验(POCT)装备性能品质。

治疗装备
攻关精准放射治疗装备,突破多模式高清晰导航、多靶区肿瘤一次摆位同机治疗、高精度定位与剂量引导、自适应 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等技术。

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加快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 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发展高效能超声、电流、磁场、激光、介入等治疗装备。推进治疗装备精准化、微创化、快捷化、智能化、可复用化发展。

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
研制脑损伤、脑发育、脑血氧、脑磁测量等新型监护装备,发展远程监护装备,提升装备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推动透析设备、呼吸机等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性能提升。攻关基于新型传感器、新材料、微型流体控制器、新型专用医疗芯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医疗级可穿戴监护装备和人工器官。

中医诊疗装备
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独特优势,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深度挖掘中医原创资源,开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可穿戴等新技术的中医特色装备,重点发展脉诊、舌诊以及针刺、灸疗、康复等中医装备。

促进中医临床诊疗和健康服务规范化、远程化、规模化、数字化发展。

妇幼健康装备
发展面向妇女、儿童特殊需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健康促进等装备。攻关优生优育诊断分析软件及装备。

研制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可穿戴装备,推动危重症新生儿转运、 救治、生命支持以及婴幼儿相关疾病早期筛查等装备应用。促进妇幼健康装备远程化、无线化、定制化发展。

保健康复装备
发展基于机器人、智能视觉与语音交互、脑-机接口、人-机-电融合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新型护理康复装备,攻关智能 康复机器人、智能助行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等智能化装备。

促进推拿、牵引、光疗、电疗、磁疗、能量治疗、运动治疗、正脊正骨、康复辅具等传统保健康复装备系统化、定制化、智能化发展。

提升平衡功能检查训练、语言评估与训练、心理调适等专用康复装备供给能力。

有源植介入器械
加快植入式心脏起搏、心衰治疗介入、神经刺激等有源植介入器械研制。发展生物活性复合材料、人工神经、仿生皮肤组织、人体组织体外培养、器官修复和补偿等。

推动先进材料、3D打印等技术应用,提升植介入器械生物相容性及性能水平。

攻关重要零部件、供应链、技术平台能力
在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方面,文件要求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予以支持,持续推进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 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前沿基础技术研究。

鼓励医疗装备与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船舶等行业跨领域合作,加强材料、部件、整机等上下游协同攻关,加快补齐制 约产业发展的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瓶颈短板。

梳理重点医疗装备产品上下游关键环节和供应链关系,编制主要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图谱,研判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和潜在风险,着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

推进实施医疗装备供应链生态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紧密上下游企业协作关系,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打造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立足产业规模优势、大工业配套优势和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先发优势,加快智能、新型医疗装备发展,完善 国内生产供应体系,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支持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发挥医疗装备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相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聚焦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和关键零部件等协同攻关,提升行业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产品供给能力。

引导跨领域合作,打造一批以企业主体、需求为导向、市场化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产学研医协同,面向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的新型创新平台,提升原创性装备开发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

支持原创、创新、智能医疗设备发展

搭建医企合作平台,完善医疗装备产品“技术创新-产品研制-临床评价-示范应用-反馈改进-水平提升-辐射推广”创新体系,快速提升安全有效、先进优质医疗装备产品的供给能力。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医疗装备攻关。围绕心血管、呼吸、肿瘤、创伤、儿科等国家医学中心 建设需求,支持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组建攻关团队,加强医疗装备基础前沿研究,突破一批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开发一批满足医学教学、临床研究、科学研究等需 求的医疗装备,引领医学模式变革。

集中医疗行业优势资源着力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 防控、诊断、治疗装备,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 装备,提升公共卫生领域医疗物资保障能力。

支持医疗装备企业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深度合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开展医疗装备临床应用创新研究,提升低剂量、快速成像、筛查预警、早期诊断、微/无创治疗、个体化诊疗、人工智能诊断、术中精准成像、智慧医疗、中医 治未病等医疗装备性能水平,打造优势产品。

推动生产企业与医疗机构紧密联动,推动制定一批国际先进的医疗装备使用和临床应用标准规范,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支持医疗装备、医疗机构、电子信息、互联网等跨领域、跨行业深度合作,鼓励医疗装备集成5G医疗行业模组,嵌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医疗装备智 能化、精准化、网络化发展。

聚焦智慧医院建设需求,开发导诊、门诊筛查、咽拭子采集、抽血、辅助检验、智能无接 触式扫描、辅助诊断、重症监护/护理、智能巡诊、配液送药、医疗垃圾处理、消杀灭菌等系列医疗机器人,提升安全诊疗防护能力。

培育一批冠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企业培育方面,国家将着力打造产业链优势企业,建立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 态,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增强全球资源整合和核心技术掌控能力。

鼓励骨干企业创新资本、技术、品牌等合作模式,整合国内外、多领域优质资源,布局全球发展,强化对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引领整合和组织协同,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

支持具有细分领域技术优势、独特工艺等的专特精新“小巨人”企业,加大研发投 入,改进产品性能,巩固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培育“整机企业+零部件企业+服务配套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专 特精新企业”创新链,“品牌企业+创新型医疗服务企业” 价值链,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建设主导产品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网络协作紧密高效、产业生态体系 完善的医疗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医疗装备国际研发制造高地。

推进5G、康养、急救等新业态建设

支持医疗装备企业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装备,提高生产线、车间、工厂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推进智能制造 技术在医疗装备开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等环节的应用。

加快培育医疗装备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促进医疗服务从院中诊疗向院前家庭健康管理、院间资源共享、院后康复的连续性服务方向延伸拓展,不断提升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医疗健康服务的能力。

推进“5G+医疗健康”新模式发展
推动运用5G技术改造提升医疗卫生健康网络基础设施,搭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和医疗平台,拓展医疗服务空间 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围绕智能疾控、急诊急救、远程重症监护、中医诊疗、医院管理、健康管理等重点方向,创新5G应用场景, 开展智慧医疗健康装备和应用创新,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 5G智慧医疗健康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远程问诊、远程会诊等发展,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促进高端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基层。

推进居家社区、医养康养一体化发展
拓展医疗健康装备服务链,推进居家社区级新型医疗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和后续服务协同发展。

推进开源外接设备、医疗健康软件与基础医疗设施同步发展,探索在办公 场所、公共场所、家庭等健康建筑内嵌入基础医疗设施装备,建立健全重点人群健康信息的自动感知、存储传输、智能计算、评估预警等全程管理体系,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

推动医疗机构、第三方诊断/检验中心、医养结合机构、居家社区等相协调的防、 诊、治、康、护、养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发展,开展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促进医养康养有机结合,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健康服务保障能力。

提升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
开展传染病快速检测成套装备、大规模疫病防控应急装 备及解决方案研究,提升传染源识别、传染途径切断等水平,提高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反应能力。推进公共卫生检验检测装备精准化、智能化、快速化、集成化、模块化、轻量化发展。

推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动物设施等特殊实验室关 键防护装备研发。提升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发展海陆空远程医学救援、极端天气紧急医学救援等装备。支持医疗装备生产企业合理布局产能,“平急”结合,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医学救援供给能力。

健全标准、审批、保护等程序
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和知名专家等参与标准化工作。加强医疗装 备产业基础及信息安全标准研制,促进医疗装备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智能医疗装备互联互通、数据共 享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标准化。

推动制定医疗装备领域国 家标准外文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加强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医疗 装备专用密码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保障医疗装备本体安全、使用安全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医疗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针对医疗互联网、医疗装备远程运维、医疗装备健康管 理、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诊疗等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攻击防护、漏洞挖掘、态势感知等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应用。

优化创新医疗装备注册评审流程,支持拥有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国内首创且国际领先、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 疗装备,临床急需的创新型医疗装备进入特别审批通道,加快审批。

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服务项目、医用耗材按程序 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加强基层医院医疗装备的配置力度,提升诊疗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医疗装备应用推广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医疗装备产品“购买技术服务”等模式。

建设医疗装备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打通医疗装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 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增强系统保护能力。 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畅通医疗装备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流动与运营渠道,促进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发展等有效融合,构建互利共享、合作共赢的专利运营模式,提高和激发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专利意识,贯彻落实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 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推动医疗装备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

来源:荣格医械资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