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

2025年9月24-26日 | 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

...
2025年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将于2025年9月24-26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举办。
请点击注册参观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市场情报
技术新知
研发设计
材料

上海医疗器械博览会|脉冲消融哪家强-三巨头的对决

上海医疗器械博览会了解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房颤患者数量的激增,脉冲场消融(PFA)技术凭借其高安全性和高效性成为电生理领域的“颠覆性创新”。

医疗器械博览会|国产电生理逆袭:从技术卡脖子到市占率45%的突围密码

医疗器械博览会了解到,“进口导管价格从6万砍到2.8万,国产份额从5%飙升至45%”——这场持续十余年的电生理战役,不仅是中国医疗产业的突围史,更是一场技术主权与市场规则的博弈。

阅读更多

2025上海医疗器械展|AI赋能临床应用革新:强生Monarch Quest机器人技术解析

2025上海医疗器械展了解到,肺癌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挑战之一,早期且准确的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富士康,杀入高端骨科器械

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了解到,3月7日,工业富联(即富士康)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富联裕康医疗科技以分期支付方式完成对广州市天鹰精密工具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天鹰精密的整体估值不超过4.39亿港元(4.08亿人民币),这标志着富士康正式进入高端骨科器械上游领域。

阅读更多

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医美光电设备,国产正在替代。。。

昨天有客户从苏州来,她们也看好医美赛道。
她们是做公立医院临床科室的生意,以前集中在骨科和心内科,所以对我写的PRP制备器还有一些介入类产品很有感。

上海医疗器械展会|集采出清,血管介入强势复苏

介入集采常态化、理性化,利空出清,行业新特征已形成,血管介入公司均已经进入快速扭亏为盈的阶段。2024年我国血管介入公司的毛利率整体保持在70%左右,极少数保持在80%以上;各家的净利率则差异化较为明显,有不少保持在10%左右。

阅读更多

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青光眼患者福音?FDA批准激光内镜眼科系统!

4月17日,全球领先的眼科器械公司BVI Medical宣布,创新产品Leos激光内窥镜眼科系统(Laser Endoscopic Ophthalmic System)正式获得美国FDA 510(k)认证,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微创经内路路径调节房水生成的青光眼治疗设备。

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采用微针固定的微型脑机接口传感器,神经信号识别准确率达96.4%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微型脑机接口传感器,可以安放在头皮上毛囊之间、略微在皮肤下层的小缝隙里。

阅读更多

2025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冠状动脉乳突球囊的结构设计、工作原理和优势

Medtec ADTE有源医疗设备展指出,血管疾病发病情况在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影响下呈现增长趋势,介入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医疗产品“再设计”——探究高端医疗器械的“逆袭密码”!

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认为,医疗产品设计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且严谨的领域,需要融合医学、工程学、人机交互、材料科学和法规合规性等多学科知识。其核心目标是为医疗场景(如诊断、治疗、康复或健康管理)提供安全、有效、用户友好的解决方案。

阅读更多

       
部件
生产制造
质量管理
法规政策
投资并购

中国医疗器械展|何为好的CT球管?

好的CT球管是现代CT设备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成像质量、检查效率和设备可靠性。

中国医疗器械展|盘点介入医学中有哪些植入耗材?

中国医疗器械展了解到,根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的内容植入器械为: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

阅读更多

2025医疗器械展览会|医疗器械灭菌研究-辐照灭菌技术

在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灭菌是确保产品安全性的核心环节。由于辐照灭菌具备高效率、无化学污染、能量消耗低、工艺参数易控制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首选的灭菌方法。

上海医疗器械展|一文秒懂!医疗器械生产中的关键工序与特殊过程

上海医疗器械展了解到,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这对”孪生兄弟”,坑过太多人;最要命的是,搞错这两个概念,轻则被飞检扣分,重则危及使用者安全!

阅读更多

上海医疗器械展|创新医疗器械的审批流程是怎样的?

上海医疗器械展带你了解创新医疗器械的审批流程。

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FDA|一文读懂FDA医疗器械分类和注册途径选择

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了解到,确定产品类别是启动医疗器械注册的第一步。了解FDA医疗器械的分类法规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制造商顺利将医疗器械产品引入美国市场,避免因分类错误导致的对注册时限、费用和资源的影响和损耗,以及可能面临的被扣货/拒绝入境/列入黑名单等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注册从业者学习和比较不同监管机构要求上的异同,拓展法规知识。

阅读更多

合作媒体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