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

2025年9月24-26日 | 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

首页 > 生产制造 > 医疗器械博览会|常用骨科内植物表面处理工艺的骨整合能力对比:喷砂、酸蚀、等离子喷涂多孔、3D打印、HA

医疗器械博览会|常用骨科内植物表面处理工艺的骨整合能力对比:喷砂、酸蚀、等离子喷涂多孔、3D打印、HA

2025-05-09

医疗器械博览会整理了常用骨科内植物表面处理工艺的骨整合能力对比如下。

 

图片来源:骨研新视界

 

喷砂涂层的骨整合能力
喷砂是一种常用的骨科植入物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机械方式在金属(如钛合金)表面形成粗糙及多孔形貌,以增大表面积和表面活性,从而促进骨细胞的黏附和骨组织的结合。研究表明,经喷砂处理(常结合酸蚀,SLA处理)的钛合金表面能够较早在模拟体液环境中形成羟基磷灰石涂层,这对插入体与骨的结合非常关键。喷砂改性的样品表面呈现更多孔洞,表现为显著提高表面亲水性,促使成骨细胞在此表面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

喷砂本身不直接提供生物活性化学成分,但为生物和化学涂层(如羟基磷灰石、钙碳酸盐、RNA、磷酸化多糖等)的负载提供优良基底。多项动物及细胞实验数据显示,喷砂基础上的复合涂层(如生物活性分子,磷酸化多糖等)能够显著提高骨结合速度和新骨形成量。不过,单一喷砂处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骨整合不足,优点在于其成本低、工艺成熟,常作为复合涂层的物理基础适用于各类体内负载环境。
酸蚀涂层的骨整合能力
酸蚀主要通过酸性溶液(如盐酸、硫酸等)对金属表面进行化学蚀刻,产生微米级孔洞和纹理,同样增强表面积和亲水性,有利于成骨细胞附着。酸蚀常与喷砂联合,形成SLA(Sandblasted, Large-grit, Acid-etched)表面,研究证实其在模拟体液环境下可更快诱导羟基磷灰石沉积,进而加速骨结合。实验显示,SLA处理的Ti6Al7Nb合金比机械打磨或单一喷砂处理的表面具有更高的成骨细胞增殖率和骨结合强度。
在复合涂层应用中,酸蚀预处理常作为功能涂层(如含有BMP-2的聚乳酸、壳聚糖/海藻酸钠层等)的基底,促进生长因子的控释及新骨生成。动物实验表明,酸蚀结合功能性生物活性涂层可显著提高新骨形成量和骨—植入体结合强度。优点是可控性强、适用面广,缺点在于单一酸蚀效果有限,常需配合喷砂和功能涂层以实现快速骨整合。
等离子喷涂多孔涂层的骨整合能力
等离子喷涂是依靠高温使陶瓷或金属粉末熔融后喷射到基体表面,快速形成多孔粗糙的复合涂层。该技术可高效制备孔隙率较高且表面粗糙的生物陶瓷(如羟基磷灰石)或钛表面,能够有效促进机械锁定和生物固定,实现骨细胞爬行及骨组织长入。等离子喷涂的羟基磷灰石(HA)涂层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强骨结合强度与骨结合面积。
研究发现,处理方式对生物活性有较大影响,例如酸蚀联合等离子喷涂后,植入物表面骨整合能力有显著提高。生物性能提升的机制包括表面孔隙与粗糙结构为骨细胞附着及骨基质生成提供空间及稳固支点。此外,等离子喷涂HA存在结晶度较低、与基体结合强度不足等挑战,但通过粉末复合、水热处理、引入二氧化钛等措施可显著提升机械结合强度与生物稳定性(结合强度可达17MPa)。总体上等离子喷涂多孔涂层兼具较好生物相容性和力学强度,适用于承重类骨科植入物,对临床大多数骨接触场景有良好适配性。
3D打印多孔涂层的骨整合能力
3D打印技术突破传统表面改性极限,通过数字建模分层打印,精确实现支架孔道结构和孔径、孔隙率等物理参数的可控设计。此方法制得的多孔骨修复支架内部结构规则,连通性好,显著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生长与迁移。如钙磷硅基复合支架3D打印,并负载生长因子rhBMP-2,显示出极佳的新骨生成量和骨面积提高,植入12周后新生骨组织面积远高于对照组。
实验数据显示,3D打印多孔支架抗压强度约为9.8 MPa,孔隙率达56.6%,不仅结构上“造骨友好”,且力学性能足以匹配骨组织需求。此外,多孔钛支架结合羟基磷灰石及壳聚糖复合材料,其成骨细胞接种率(73.2%)和细胞增殖能力显著超越单纯多孔钛支架,在承重部位骨缺损修复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因此,3D打印多孔涂层尤其适用于复杂骨缺损、需要个性化匹配和高成骨性能的特殊临床需求场合。
羟基磷灰石(HA)涂层的骨整合能力
羟基磷灰石(HA)涂层以其与人体骨骼矿物质成分(Ca10(PO4)6(OH)2)高度仿生而闻名,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活性,在骨科植入物表面改性中应用极为广泛。HA涂层不仅能快速诱导成骨细胞黏附、增殖,还能显著促进新骨生成和与基体的紧密结合。实验表明,涂层层数适中时能最大化结合强度,避免分层剥离,多孔结构与高结晶度的HA涂层则能进一步提升生物活性和表面稳定性。
溶胶-凝胶、电化学沉积、等离子喷涂结合水热处理等多种方法均可用于制备不同结构的HA涂层,结合强度可达17MPa以上。此外,HA复合涂层载药能力突出,可促进药物或生长因子的缓释,进一步优化骨整合效率。在临床和动物模型中,HA涂层在早期骨整合、长期稳定及仿生性能方面表现均极为突出,广泛用于人工关节、牙科种植体等对骨结合要求极高的场景。

图片来源:骨研新视界

 

小结与临床启示

常用骨科植入物涂层技术各具鲜明特性:喷砂和酸蚀技术偏重于物理微结构改善,为后续生物活性涂层(如羟基磷灰石、蛋白、多糖等)提供优质基底,通过提升表面粗糙度和亲水性增强细胞黏附和骨结合。等离子喷涂和3D打印多孔涂层则突出结构工程优势,便于实现骨细胞的三维“爬行场”与骨组织机械固定。羟基磷灰石涂层凭化学仿生和优异骨诱导特性,在各类植入物骨结合层面的效果最佳,亦最接近天然骨组织。

选择适合的涂层应综合考虑患者骨质量、植入部位、生长期望以及术后生物力学需求。高负荷区推荐结合3D打印或等离子喷涂多孔层,牙科及内固定常选HA表面或复合生物活性物涂层强化骨整合。未来还可通过表面功能化复合(如生长因子、RNA等)进一步提升骨整合速度及质量,拓展临床适用面。

 

文章来源:骨研新视界
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