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

2025年9月24-26日 | 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

首页 > 生产制造 > 2025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静电纺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关键物理与生物学表征方法

2025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静电纺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关键物理与生物学表征方法

2025-09-05

2025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带你了解静电纺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关键物理与生物学表征方法如下。

 

引言

静电纺丝技术因其能够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ECM)的纳米/微米纤维结构,在小口径(直径<6mm)人工血管的构建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这类移植物的成功关键在于其物理结构能否支持宿主细胞的有效浸润、增殖与组织重塑,最终形成功能性的新生血管组织。在将新型人工血管植入羊等大型动物模型进行临床前评估时,准确、全面地表征其孔隙结构和植入后的细胞行为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人工血管孔隙与孔隙率的表征方法

孔隙结构是决定人工血管“宿命”的初始物理参数。它直接影响着营养物质的输运、细胞的迁移浸润能力以及最终的组织整合效果。理想的孔隙结构应既能阻止血液渗漏,又能为宿主细胞的“安营扎寨”提供通道。目前,领域内广泛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表征。
1.1 基于图像分析的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图像分析软件
这是目前文献中最常用、最直观且被广泛接受的半定量/定量分析方法。
取一小块人工血管样品,经喷金处理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不同放大倍率下拍摄其表面和截面的微观形貌图像。将获取的SEM图像导入ImageJ、Image-Pro Plus等专业图像分析软件。通过软件的测量工具,可以对纤维直径、孔径(Pore Size)和孔隙面积进行测量。通常会随机选取多个视野(例如5-10个)和每个视野中的大量孔隙(例如50-100个)进行测量,以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平均值和分布情况。软件可以测量每个孔隙的等效直径或面积。一些研究通过在孔隙上拟合多边形或椭圆来更精确地估算孔径最终得到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直方图。在二维图像上,孔隙率可以通过计算孔隙总面积占图像总面积的百分比来估算。
此方法直观、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提供关于纤维形态和孔隙形状的直接视觉信息。但是,SEM提供的是样品表面的二维信息,无法完全反映内部三维连通的孔隙网络结构 ,对于结构致密的支架,表面孔隙并不能代表内部情况。同时,测量结果可能受到图像阈值设定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1.2 物理测量方法:更精确的定量技术
为了克服二维图像分析的局限性,研究人员也采用多种物理方法来表征整体的、三维的孔隙特性。
液体挤出孔隙分析法(Liquid Extrusion Porosimetry, LEP)
该技术将样品浸润在一种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中,然后通过施加逐渐增加的气压,将液体从孔隙中“挤出”。通过监测压力变化与液体流出量的关系,可以精确计算出孔径分布曲线。 LEP被认为是一种高度可靠且无损的检测技术,特别适用于纳米纤维支架,它无需使用有毒液体(如汞)或施加可能破坏样品结构的高压,能够提供更真实的孔径分布信息。
压汞法(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MIP)
将样品置于真空环境中,然后向其注入汞。通过不断增加压力,迫使汞进入更小的孔隙中。根据进入孔隙的汞体积与所施加压力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孔隙体积、孔径分布和孔隙率。
 MIP是一种经典的孔隙结构分析方法,可测量范围广。但其主要缺点是需要使用有毒的汞,且施加的高压可能会压缩或损坏静电纺这种柔软的纳米纤维支架,导致测量结果失真。因此,在评估柔性生物材料时需谨慎使用。
水通量/渗透率法(Water Flux/Permeability Method)
 这是一种功能性表征方法。将人工血管样品固定在测试装置上,在一侧施加模拟生理血压(如120 mmHg)的压力,测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血管壁的水的流量。
该方法不直接测量孔径,但其结果(水渗透率)直接反映了血管壁的整体通透性,这对于评估植入后是否会发生血液渗漏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与生理功能直接相关的宏观指标,是评价人工血管性能的重要补充。
1.3 方法选择与推荐
最理想的策略是结合多种方法。例如,使用SEM观察微观形貌,用LEP精确定量孔径分布,再用水通量法评估其在生理压力下的功能表现。尽管目前尚无针对静电纺血管的特定ASTM或ISO标准协议 ,但上述方法的组合已成为该领域的共识性实践。

 

第二部分:人工血管表层与内部细胞生长的表征方法

将人工血管植入羊等大型动物模型后,在预设的时间点(如1个月、3个月、6个月)取出移植物,通过一系列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其体内的生物学反应和组织重塑过程。
2.1 核心方法: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
这是评估细胞行为的金标准方法,能够提供细胞类型、位置、数量和功能的空间信息。
常规组织学染色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组织学染色。它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胞核(蓝色)和细胞质(粉红色),从而评估细胞的总体浸润情况、分布密度、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聚集程度以及新生组织的整体结构。通过H&E染色可以初步判断组织整合的深度和广度。
Masson三色染色 / 天狼猩红(Picrosirius Red)染色:这两种染色专门用于显示胶原蛋白(分别为蓝色/绿色和红色)。胶原蛋白是新生组织主要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其含量和排布方式反映了组织的成熟度和力学性能。
Verhoeff-Van Gieson(VVG)或Elastica van Gieson(EvG)染色: 用于特异性地显示弹性蛋白纤维(黑色)。弹性蛋白的再生是血管获得类似天然血管的顺应性和弹性的关键标志。
特异性免疫组化(IHC)/免疫荧光(IF)染色
内皮化评估 (Marker: CD31/PECAM-1, vWF):在人工血管的内腔表面,形成一层完整、连续的内皮细胞是防止血栓形成、维持长期通畅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标记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CD31,可以清晰地观察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
平滑肌细胞再生评估 (Marker: α-SMA, Calponin):在血管壁内,平滑肌细胞(SMC)的再生和有序排列(通常为环形)是新生血管中层形成、赋予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和力学强度的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是鉴定SMC和肌成纤维细胞的常用标志物。
细胞增殖活性评估 (Marker: Ki-67, PCNA):Ki-67是一种细胞增殖核抗原,只在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中表达。通过对Ki-67进行染色,可以精确定位并量化正在分裂增殖的细胞,从而评估组织重塑的活跃程度。
炎症反应评估 (Marker: CD68): CD68是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通过标记CD68,可以量化巨噬细胞在移植物内外的浸润程度。这对于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区分有益的促再生炎症(M2型巨噬细胞主导)和有害的慢性炎症反应(M1型巨噬细胞主导)至关重要 。
2.2 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观察之后,必须进行定量分析,以获得客观、可比较的数据。
细胞浸润深度: 在血管横截面图像上,从内腔或外膜表面向血管壁中心测量,确定细胞(或特定类型细胞)浸润的最大距离。

细胞密度:在血管壁的不同区域(如内、中、外层)划定标准大小的区域(ROI),计数区域内的细胞核总数(可通过H&E或DAPI核复染),计算出单位面积的细胞数
阳性染色面积/强度分析: 计算特定标记物(如α-SMA, CD31, 胶原)的阳性染色面积占总组织面积的百分比,以此来量化SMC含量、内皮化程度和基质沉积量。
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计算Ki-67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DAPI染色细胞核总数)的百分比,得到客观的细胞增殖率。
 
2.3 其他辅助表征方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用于观察取出移植物的内腔表面,以高分辨率评估内皮细胞的形态、连接紧密程度以及是否完全覆盖基底材料
 
体内无创成像:在处死动物和取出移植物之前,可以使用高分辨率超声、血管造影(Angiography)或Micro-CT等手段,无创地监测血管的通畅性、血流速度和是否存在狭窄或动脉瘤形成。

 

第三部分:表征结果的意义

上述两部分的表征结果并非孤立的数据,它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关于人工血管植入后体内行为的全景图,直接预示着其临床应用的成败。
 
3.1 孔隙特性所指示的情况:
高孔隙率和适宜的大孔径(如>30 µm)通常指示着良好的细胞浸润潜力、有效的营养输运和血管化、更高的长期通畅率。
低孔隙率和过小的孔径(如<10 µm)通常指示着细胞浸润受阻(“监狱效应”)、组织再生失败、长期通畅失败风险高。
 
3.2 细胞生长表征所指示的情况:
内腔表面连续、致密的CD31阳性染色指示着成功的再内皮化;血管壁内大量、环向排列的α-SMA阳性细胞指示着成功的功能性中层再生;早期(如1个月)适度的Ki-67阳性细胞,后期(如6个月)阳性率显著下降指示着健康的组织重塑过程;早期以促修复型(M2)为主的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后期数量减少指示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有效的组织引导再生;细胞浸润深度达到并贯穿整个血管壁厚度指示着完全的、深度的组织整合。

 

结论

综上所述,对静电纺丝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综合表征需要一个多维度的策略。在物理层面,SEM结合ImageJ是最基础的孔隙形态学评估手段,而 液体挤出孔隙分析法(LEP) 和水通量测试则能提供更精确的定量数据和功能性评价。在植入大动物模型后的生物学层面,以H&E染色为基础,结合针对内皮细胞(CD31)、平滑肌细胞(α-SMA)、细胞增殖(Ki-67)和炎症(CD68)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辅以图像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是目前评估细胞生长和组织整合最有效、信息最全面的标准化流程。
通过将这些物理和生物学表征结果相结合,研究团队可以深刻理解人工血管的孔隙结构如何直接影响其体内的细胞行为,并最终决定其组织整合的程度和长期的通畅性,从而为优化材料设计、改进制造工艺以及预测临床转化潜力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文章来源:yp860001

文章内容仅供知识交流分享使用,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