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专注于为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服务

2024年9月25-27日 | 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

EN | 中文
   

首页 > 技术新知

技术新知

  • 2018.04.03

    器官芯片助力新药开发

    新药研发的失败率之高是众所周知的,以抗癌药物为例,全美每年因为研发失败损失的费用在8-14亿美元之间。一方面,依靠动物实验获得临床前数据来预测药物的药效、毒性以及在人体中的PK(药代动力学)参数,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标准操作”。但是由于动物和人的种属间差异,不可避免的造成预测偏差,导致很多药物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桥接失败,最终导致开发失利。另一方面,以体外细胞模型来替代动物实验,当前的体外模型主要依靠二维或者简单的三维细胞培养体系,简单快速高通量是它的优势,广泛用于早期化合物的筛选。但是这种通过培养皿和多孔板培养出的简单细胞模型生理功能不完整,并且没有考虑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并不能够准确反映生理状态下的机理,对化合物的选择构成误导。因此,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体外实验,都很难准确预测药物在人体中的行为。行业迫切需要与生理功能更相关,精准性更高的药物筛选平台。


    阅读更多
  • 2018.03.29

    “双功能微电池效应”抗菌思路

    抗菌兼成骨”效应在种植牙和人工关节等骨植入器械中有广泛需求。传统解决思路是将抗菌组分和促成骨组分机械混合施于基材表面,但这无法排除抗菌组分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难以平衡临床“抗菌兼成骨”需求,不利于抗菌功能化技术的临床推广。


    阅读更多
  • 2018.03.02

    微软增强现实全息透镜颠覆外科医生手术应用

    通过覆盖3D全息图,微软的增强现实全息透镜(Hololens)耳机使得用户可以实现从了解情感(诸如此类)到虚拟参观火星等许多应用。而在最新的应用中,该技术则被用来进行下肢手术。

    微软增强现实全息透镜颠覆外科医生手术应用


    阅读更多
  • 意大利的生物微流体3D打印血脑屏障模型

    3D打印和微流体技术结合领域最近在意大利科学家的努力下有了新的突破:他们成功制作出了血脑屏障复制模型。这个利用生物微流体技术3D打印出来的血脑屏障模型非常真实,以1:1的比例模仿了脑部微细血管神经系统,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仿真精度。


    阅读更多
  • 2018.03.01

    成本仅600美元!新型低成本、便携设备助力单细胞测序临床应用

    日前,在一项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最新研究中,来自纽约基因组中心(NYGC)和纽约大学(NYU)的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一种低成本、便携式的新型3D打印微流控设备,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


    阅读更多
  • 2018.02.22

    精准医疗的微流控技术

    临床医学全面走向个性化医疗诊疗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大方向,精准的体外诊断技术是正确诊疗的基本保证。而体外诊断基本主要是基于体液血液,尿液,唾液的分析,对于这些体液的操控, 自动化肯定是个大趋势。


    阅读更多
  • 2018.02.14

    能够预测早产风险的微流控芯片

    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妊娠相关并发症的众多根本原因中,感染和炎症具有极高的风险因素。据麦姆斯咨询报道,美国国家生物医学图像及生物工程研究院NIBIB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能够捕获并鉴定一种被称为P1的稀有血液肽一种炎症蛋白片段的系统,这款系统能够预测到早产风险是否增高。早期检测为开始进行医疗干预提供机会,借此延缓出生,或增加胎儿生存能力,以挽救生命或减少终身残疾的可能。

    db3d397cd5b45ff8feb7546444d3b8b1dcb484a7


    阅读更多
  • 2018.02.12

    便携式心肌梗塞检测技术研发取得突破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了解到,该所研究员吴一辉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耦合器的无标超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可达相关领域取得的最高灵敏度,这对于心肌梗塞、癌症等生物标志物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更多
  • 2018.02.11

    新型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进展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技的进步,生物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已被临床广泛用于缓释药物载体、手术缝合线、骨折内固定及冠脉支架等方面


    阅读更多
  • 2018.02.06

    可穿戴技术新突破:形状可定制的织物超级电容!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的科学家设计出一种织物般的电源,它经过剪切、折叠或者拉伸后并不会丧失功能。

    397


    阅读更多
X